首頁|新聞|快訊|醫(yī)訊|資訊|頭條|健康|科技|旅游|經濟|娛樂|投資|文化|書畫

當前位置:中華健康網 > 健康快訊 >

成百上千次重復,只為特殊兒童能自立

時間:2024-06-04 11:02:10   來源:中國青年報

  “哥哥、姐姐,你們來啦!”5月23日下午,盼到齊魯師范學院愛心社(以下簡稱“愛心社”)的哥哥姐姐們,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(qū)特殊教育學校(以下簡稱“特教學校”)的孩子們高興得歡呼起來,抓著胳膊、搖著手臂,表達著一周未見的想念……

  簡短交流后,愛心社志愿者們便根據(jù)特教學校的安排,走進各個班級開啟幫教工作。

  勞動課上,教孩子們洗衣服,邊洗邊細聲交談著;音樂課上,和孩子們一起唱歌跳舞,感受音樂帶來的心靈慰藉;體育課上,帶孩子們一起丟沙包,釋放身心;技能課上,與孩子們一起比拼車技,感受“速度與激情”;課間休息時,則摟在一起說說笑笑,綻放著青春最美的模樣……整個下午,志愿者傾情投入,盡情享受著付出帶來的愉悅。

  2019年起,愛心社成員每周四來此進行志愿服務,6年來,先后有100余名學生接續(xù)前行,默默奉獻,為特殊兒童撐起一片愛的天空。看似平常的一堂課,參與其中才知多么不易。也許,只有來到這里,才能真正感悟到何為“因材施教”“有教無類”。

  美術課上就出現(xiàn)了一個小小的“插曲”。志愿者趙淑敏正陪著同學們繪畫,一名孤獨癥孩子卻悄無聲息地準備從教室后門“溜”走。說時遲,那時快,發(fā)現(xiàn)異常的趙淑敏立即走到教室后方,笑盈盈地安撫那孩子,手牽手慢慢將他帶回座位。

  “孩子們有的存在語言障礙,有的自我約束能力較差,所以十幾分鐘的課堂上,離開座位、跑出教室、出現(xiàn)情緒波動等是常事。”愛心社指導教師郭飛介紹,這就需要志愿者具備極強的耐心、愛心以及處理突發(fā)問題的能力,“他們是老師,是玩伴,更是學生健康、安全的守護人”。

  別看志愿者們現(xiàn)在廣受孩子們歡迎,一年前,他們初入特教學校初次接觸特殊兒童,同樣經歷了不少內心的掙扎和自我懷疑。

  志愿者劉函翡清楚地記得,第一次走進特教課堂時,班里一名比較敏感的學生表現(xiàn)出強烈的不適和排斥,他在教室外站了整整一節(jié)課。“我以為自己做好了十足的心理準備,但在那一刻,還是覺得尷尬難堪,想打退堂鼓。”

  “我曾對這項志愿服務活動充滿質疑。”趙淑敏坦言,一開始孩子們的“不理會”讓她在內心質疑,“是不是形式主義,還有沒有必要再去?”

  其他志愿者也出現(xiàn)過或多或少的受挫感、無力感。但最終,他們都選擇了“堅持,不放棄”!

  “我們不能遇到困難就退縮,而是要努力走進他們的內心。”愛心社社長宋雨晨介紹,大家開始思考如何進行改變。

  首先,轉變身份、放低姿態(tài),不要把自己放在支教老師的位置上,而是平等相待,做他們的朋友;其次,揚長避短、多多夸贊,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他們,而是用欣賞的眼光,善于發(fā)現(xiàn)他們的優(yōu)點和長處,而且要多夸贊、多鼓勵;此外,要用心傾聽、用愛感受,即使他們不能清晰地表達自己,但在溝通時也應帶著微笑耐心傾聽,用心共情。

  記不清是第幾次來,大家慢慢感受到變化——

  “看到我走進教室,孩子們會主動抓著我的手,沖我笑”“要下課時,一個小女孩偷偷塞給我一顆糖”“有一次,我因為學業(yè)壓力導致心情不好,一個小男孩敏銳地覺察到我的情緒,走過來安慰我,逗我開心”;貞浧瘘c滴的變化,愛心社副社長宋妍,志愿者宋金沙、宋鈺璇等感觸頗深。

  這些變化也讓志愿者們漸漸明白,在這里,語言似乎不是最必要的溝通工具,由內而外散發(fā)出的親和、友善才是最有效的交流方式。

  6年、100多人、300多天……一屆又一屆的志愿者為了一件事,一條心、一起走,即使新冠疫情期間也堅持錄制折紙、手工、兒歌等視頻進行線上授課,從未間斷。在他們眼中,哪怕重復成百上千次,只要孩子們能記住一個動作或者一個顏色,都會感到無比幸福。

  “不只孩子們盼著他們來,我們也盼著他們來。”特教學校副校長劉愛霞表示,學校的教學理念是用全部的愛心、耐心、真心培育每一個孩子,揚長避短,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不斷進步,努力讓孩子實現(xiàn)自理,進而達到自立。志愿者們的參與,正是對這種理念的最好詮釋。

(責任編輯:華康)

熱點聚焦

最新閱讀

熱門排行